新时代如何实现“民有”、“民治”、“民享”?| 荻浦乡村考察记(下)
周末 关心得不同 | 社会创业家
这样的乡村,滋养了村民,但是村民却不是乡村的主人,
2017年开始,很多外人进来了。
6【里人与外人】
“里人”是村里人,“外人”是村外人。本来与“外”相对的是“内”,但是“内人”这词有着自己的内涵。乡里乡亲,下里巴人,“里人”更有一层意味,所以这里的“里外之分”更有意思了。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与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都对中国的乡土社会与社会治理实质做出了描述。在这样一种自给自足,血缘维系,模糊的道德统治下的社会是稳定平静安宁的,但也是缺乏内在张力与变革力的,虽然它极其有韧性,但这种被生计所维系的韧性很容易随着生计模式改变而彻底改变。
这样的乡村,滋养了村民,但是村民却不是乡村的主人,也不能如爱我之物一般的爱它护它。
如前面所诉说的荻浦村的历史,荻浦村从建村开始悠悠然维系了千年的田园生活被外力打破,荻浦村与村民只得在生存与实利法则下改变着,顺应着。
49年全国解放加土改,随之而来的治理体系与文化体系改变,冲毁了小村几千年的传统,而这传统本身是不设防的。如果说49年到90年代初的变化是自上而下的政策与治理体系变化,则90年后的变化主要是自下而上的生计体系的变化,农业经济在工业经济面前小到忽略不计,乡村凋敝人才流失土地荒芜加上农村的乱搭乱建教育失落也就开始了。2015年政策成为乡村变化的又一波助推力,整个乡村又变化了,人们慢慢回流,基于乡村的生计体系开始搭建,城乡循环开始有了眉目,但这对于理想中的乡村复兴还只是第一步。
譬如,如今的咸和堂虽然被清理了出来,里面丢着几个其他地方放不下的装饰物,墙上满是灰土。在村民眼里,咸和堂的价值是能够招揽游客,而美丽乡村除了能带来“城里人”从而产生旅游收入外,还能产生哪些价值?文化内涵“有什么用”?历史文物传承“有什么用”?这些还是不得而知,美丽乡村的美丽依然只是为了城里人而存在,自身并没有建立足够的独立与自信,村民回到村里依然只是年节偶尔为之。
与我们讲述咸和堂历史的申屠先生,孩子在桐庐工作,而村里的年轻人也大多在桐庐以及杭州工作。虽然在荻浦有大房子也有父母,并且还有城里人羡慕的安逸宁静的生活步调,与清新的空气鸟叫虫鸣,但是,却没有足够的工作岗位和收入来源。荻浦年轻一辈的申屠们依然停留在外,只有逢年过节才回到村里看望父母。而咸和堂除了每天被三三两两游客慨叹时光以外,也只有在年节的时候才能看到年轻的申屠后代们。
2017年开始,很多外人进来了。
从很多村民和乡贤口中,我们听说了一位唐老师,唐老师自身为杭州文化人,以文化人独有的审美意趣看到了荻浦村的美好,于是在村里居住了四五年,其间,他以文化人的眼光与路径,为荻浦村引入了很多资源,如荻浦村图书馆等,使得荻浦获得外界的关注与支持。
现居荻浦的吕逸尘老师曾是清华才子,在八十年代末的变动中离开校园,多年后他隐居到荻浦村,在杭州孜孜不倦地寻找着失落的江南水乡文明。
荻浦村门口卖姜糖的小伙与深奥村卖手工艺品的小伙同属一个文化集团,他们看到了乡村经济发展的可能性,于是来到乡村。在荻浦村年轻人大量离开后,有主动创业的年轻人来到了这里。
有东南大学社会学专业的大学生们,在这里开始社会学调研与考察,随后又带来了游学团队以及更多想要走近乡村的年轻人。
村中心的一座老屋里,霞姐与她的丈夫在村里开了一间古玩茶店与民宿客栈;小村里牛栏咖啡与猪栏茶吧遥想对望,不那么懂咖啡,但是处于新旧文化边界的年轻人煞有介事地经营着咖啡与文化。
这些人原本不属于荻浦,户口也不在这里,更不能以拥有土地的方式与这里发生关系,但是他们更深刻地看到了这里的价值,通过自由的选择,来到了这里,他们引入的资源可能更深刻地改变这里。
乡村治理如果借用过去的体系来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极好的表达:“民有民治民享”。乡村治理的真正主人应该是村民,但是村民治理的出发点却不能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要在整个乡村的高度来维护乡村。
随着城市发展到一定限度,乡村将吸引到更多关心他的人,但这些人却无法实现“民有”;他们将用实际行动为乡村建设投票,但却很难实现法理上的“民治”;他们可以通过投资方式获得分配,却不是由土地的产权体系决定的“民享”,未来乡村如何治理,在新的形势下也成为了新的理论课题。
7【图书馆。公益与效益】
荻浦还有一座乡村图书馆,坐落于村中心的一座漂亮的两层小楼,我们一行人前往图书馆进行调研。
一层的图书内容主要有两类:儿童绘本以及杭州历史人文地理类籍。一层正中有两张八仙桌各配四张凳子。二层是公共活动空间的设置,四周图书外,中间可以开展各种公共活动,角落有儿童图书角,垫板上可以随意躺睡阅读。
与其他厅堂场馆由荻浦村人发起建设不同,荻浦村图书馆的建立与维护都来自外部力量。荻浦图书馆的发起源自那位关注乡村文化而长居荻浦的唐老师,由唐老师引入了“心远公益”这家致力于发展乡村阅读的公益组织,而后图书馆的实质落成获得了三方面的力量:村委、乡贤与“心远公益”。荻浦村委与乡贤共同协调落实了这栋小楼,“心远公益”通过发起众筹,筹到了图书与图书馆的运营资金,并且找到了一位合适的村民担任图书管理员。在图书馆落成后,杭州金融协会的银行会员每周都会来这里办公益活动,让孩子们获得不一样的心灵体验。
调研之后,一场小小的争论发生了。调研的伙伴们发现图书馆每年需要花费约5-7万元,而村里只有二十多个孩子,每天来看书的孩子似乎只有几人,此外只有老人来进行阅读,而青壮年则忙于工作赚钱无暇问津。于是有调研者因为对图书馆寄予了深刻改变乡村文化生活,成就村民公共文化生活的重望而显得失落,他们提出,这样的投入产出比太低。
这种“不划算”的情绪一直到村里的老村长出来,老村长表达,投入产出不能用眼前来看,二十要看到十年后。持续的投入对于孩子们能够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无法用钱来衡量。听到老村长的表态,不平的调研者才放下心来,站在孩子、村民而并非投资人的角度重新思考起图书馆。
其实,如果不把这件事当做生意,而是当做对人的关怀来看,就没有什么不划算的,城市里的补习班、出国夏令营动辄几万,而其成果却很难衡量,但是人们依然乐此不疲,原因也都是因为,对于人来看,这些文化滋养其实是一种必然。
相比之下,图书馆的发起方“心远公益”最担心的是另一个问题,似乎村民们认为图书馆是“心远公益”的项目,而不是他们荻浦村人自己的事……
不过在这件事来看,图书馆的建成从发起,建立,落成到后期维护以及可持续运营全都由外部力量发生,村子的经济发展、环境整治与整体投资也都是来自外部力量,而缺少内生力量和需求。
在国家发展特色小镇中政策中,常被认为是发展自己的旅游,从而吸引更多人来旅游,而国家特色小镇中特别指出,特色小镇需要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并且能够吸引当地人就业,并且围绕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链,同时发展宜居人文环境,二者的结合才是特色小镇。
这样的特色小镇由于有了自我发展的恒产,于是能够生出恒心,以及主人感,从而主动参与到治理中。当更多的这样的小镇成功建立微循环系统,并以此基础与外界发生交换,乡村治理与真正意义上的美丽乡村才能成立。
8【青年。生命】
村尾的一棵古树,树干已枯而枝叶繁茂,游学的第八天,我们发现了这棵树树洞竟然可以装下我们所有人,于是我们统统进去,再一个个出出来,好像是树上长出来的一样。树洞中出来的这些青年都有着轻盈的体态,略羞涩的表情,个个青春挺拔。
想起这几天微信中流传一篇冯唐的鸡汤文,《如何避免成为油腻腻的猥琐中年》,同样流传的还有很多批判他的文章,意为鸡汤文字一面教导我们要做自己,一方面却又用威胁的口气让我们不要做这做那。
而在一起游学的这些青年身上,我发现保持青春只需要一件事,就是保持对未来的渴望与对现在的相信,以及对过去的珍惜。
高地青年发起人组织者严科,从电子科学的“热门”专业退学,转读“冷门”的社会学,并且在全国发起了考察,从全国各地前来相聚的善庭、佩佩、杨帆、柚子、晓风、心旖……整整是十五人,都无不清爽向上同时对未来和生活充满热爱。
组织者严科说,游学不是单项的说教,教会别人什么,而是让我们自己在游的过程中自发学习,向我们所遇到的一切学习。
游学的最后一天,我们走入水库旁的森林中,开展了一场六小时的生命写作中,写自己的故事。我从没在这样好的环境中写作过,席地而坐,以天为棚,与树相伴,只有一支笔一个本子,用书包垫在腿上。看看周围,每个人都认真地想着,在纸上沙沙地写着,这个下午,我们又回到了童年,与过去的自己连接,回到了那个回不去的故乡……
七天后,我参加了另一个活动,这回都是成人,大家友好地笑着,礼貌地寒暄避让,相互试探着,当提到任何事对方都给出“我早知道”的回应,或者“不值得做”的微笑,对于讨论到的任何善举都表达出质疑,对于任何事物都有一套先入为主的看法,对于未来毫不惊喜,对于现在只有倦怠。此时,我好想念那些一同游学的青年。
9【时间。连接】
电影《你的名字》的最后,两个青年因为“产灵” 而连接到一起,这连接甚至可以超越时空。
对于我们,当理想的田园故乡远去,我们将以怎样的方式重返家园呢?在荻浦这跨越数百年的江南水乡,能够将过去与未来连结起来的“产灵”是什么?在哪里?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作者:多巴安_王:引导师、社会创新观察者、写作者、【Lighters' Union】发起人】
本文经授权转自【多多的客厅】